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  ☕ 4 分钟

最近在读一本非常好的小书: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科普入门书) [Being Logical: 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 码农电子书!

这是一本足以彻底改变你思维世界的小书。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将一门宽广、深奥的逻辑科学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既没有刻板的理论教条,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必不可多得的现实指南。正如著名行为学家孙路弘所说: 《简单的逻辑学》就如一场及时雨,一本治愈社会疾病的宝典,的确是应该人手一册。

很喜欢这本书,有如下三大优点:

  1. 篇幅小 易读。
  2. 重点突出,结构合理 从逻辑学基础、原理、论证到谬误的根源及形式,层层递进。
  3. 深入浅出
  4. 排版合理 该书实体书字体大小、页边距、强调显示、引用排版合理,读起来很舒服,我1小时读完本书,眼睛不累,收获满满。

很适合逻辑学入门阅读,强烈推荐。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即使一个观念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

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这里作者顺势提出了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总结得非常好。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听?然而,明确的观念也并不会自动地保证有效沟通。或许我很清楚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很可能一张口就词不达意,表述混乱。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问题越复杂,这个原则越重要。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和我们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很多听众对这些信息根本一无所知。当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能清楚地讲明背景信息;唠唠叨叨总比挂一漏万强。

说完整的句子

逻辑中最常见的是说明句,说明句类似于命题。如果我说“狗”、“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你可能会猜测我在试图把不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联系的。这是因为我没有作出完整的陈述。我需要用完整的句子,例如“那只狗攻击那只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使小王很丧气”,“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被那帮流氓严重地损坏了” 。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泰山在山东和山西之间——这是个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是如果我说泰山是秀美的,这个命题就糅合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对主观命题的真假作出随意的判断,就像我们刚才所做的那样。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为它作论证。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用来加强语句中的否定意义。在英语中,双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有时候,这会带来困扰,因为语句表面上听起来是否定但实际上是肯定。为了避免歧义,最好直接表达本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不要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应该直接说,“这里欢迎她来”。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如果你是个物理学家,在一个学术会议上与其他物理学家讨论“测不准原理”,你可以自由地运用你的专业术语。但是,如果你是在向一群普通人解释这个原理,就必须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以方便大家理解。不要对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不了解听众的背景,你就无法选择合适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因此,你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作出准确的判断。

PS:该书已上架微信读书APP.你也可以点此下载: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科普入门书) [Being Logical: 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 码农电子书!

分享

码中人
作者
码中人
Web Devel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