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新丑陋的中国人

 ·  ☕ 16 分钟

我想用这篇文章汇集一下自己多年来观察到的一些中国文化现象。柏杨先生有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我推荐大家都看一下,检查一下自己。我这点区区见解,难以跟柏杨相提并论。只是想用这一系列回忆,记录一下自己对一些事的理解。时代前进了,中国人却依然丑陋,似乎一点没变,所以我把它叫做《新丑陋的中国人》。

内容仍然在整理中,请不时回来看看。


无聊的生存话题

今天在一家越南饭店吃饭,喝着越南啤酒,忽然想起之前美国公司的两个越南同事来。

其中一个,体格健康,形象和精神很好,中午经常跑出去踢足球。我一直以为他是 20 多岁的单身小年轻,后来熟悉了才了解到,他已经 40 多岁了,结了婚,有两个小孩。另外一个越南人,体格也很健康。职位挺高,却一点看不出来,似乎完全没把工作当回事。

两个越南人的共同特点是:说话很有趣,轻松,素质高。从他们的话题里,你感觉到他们是在“生活”(live),而不是每天想着“生存”(survive)。这跟大部分中国人,包括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中国人,都有很大不同。

如果不是遇到他们,我都不知道越南人是这个样子。中国人印象中的越南人,总是戴个斗笠在种田,却没想到他们可以如此有趣,享受着丰富的生活,比大部分中国人都要有趣。

少数几个和我聊得来的朋友,都发现了这个规律,只要超过一定数量(大概是 4)的中国人一起,必然集中于各种生存或者俗气话题:股票,房价,职场,养小孩,名人丑闻…… 几乎没有人会提到自己在看的文学,电影,艺术,旅游。没有人告诉你他热爱和欣赏的事情。

这种情况无论线上线下。讨论区,微信群就不说了,只要人数稍多几个,必然是这些话题,各种俗不可耐的转发内容。线下也一样。我之前的美国公司,一个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只要一桌中国人吃饭,话题必然是股票,买房,孩子,车子……

实在无聊,不想说,也不想听,所以后来我很多时候就一个人吃饭了。无论什么人加我进群,没多久我就退出,因为里面必然铺天盖地是这些话题,甚至更低级的话题。微信群设计有个问题,就是虽然你把它“免打扰”了,只要有人发言,它还是会跳到上面来。厌倦了,就退掉了。

当然,我自己建的班级群和聊天室例外。没人在里面说这类内容。

今天的中国人以为自己有钱了,总是喜欢说这个国家穷,那个国家也穷,这个地方相当于中国 80,90 年代的水平,可是他们真的去过这些地方,见过这些人吗?更有甚者,去了回来还看不到自己落后在哪里。

这次疫情局面的反转,更加助长了这种思潮。欧洲不行了,美国不行了,日韩也不行,世界一片混乱,只有我们好。我们天下第一,不需要向其他人学习了,哪都不要去。

自己不用心做事,不用心生活,不提高自己的素养,不向更好的人学习。我目睹的现实:最后是中国最穷,最脏,最落后还说不定。

文化和意识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中国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诗和远方,没有了思想和感情。“昏睡百年”,还要继续昏睡几百年?百年树人,我们落后了几百年。我觉得需要一场新的“新文化运动了”。


脏,乱,吵

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到底落后了日本多少年?”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变干净?” 然后研究了一下,日本是什么时候那么干净的。查到的答案是:19 世纪。

这篇文章题名:「一场瘟疫改变日本,“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以前有多脏?」 现在一场瘟疫过去了,它改变了中国吗?一点也没有。

看了文章里的日本古时图片,我觉得在那之前,日本的卫生状况也没有叙述的那么糟糕,甚至可能比中国今天要好点。虽然没有高楼大厦,可是你能看出房子,物品的做工,石材,木料,女人的伞,人们的衣服,鞋,都是相当有品质的。

所以中国在这方面不只是落后,因为“落后”意味着你至少还在前进。在城市建设,卫生,人的素质方面,我不确定中国是在前进……

我清晰的记得,小时候的成都有多干净。没有日本干净,但也比现在好。那时候随地吐痰丢垃圾,会被抓住罚款。骑自行车闯了红灯,要被协警抓住,让你拿个小旗子在路口,抓住下一个闯红灯的人才准走。

今天的中国呢?随地吐痰没人管,电动车横行霸道,无法无天。

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人的特征就是“脏,乱,吵”三个字。真的,直到今天也没变,甚至加重了。

去咖啡店坐坐,经常因为身边来的人素质太差,让人非常不舒服,而不得不离开。很多中国人,特别是男性,对“让人不舒服”这件事,似乎非常在行,完全不考虑旁边陌生人的感受。

柏杨说:“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 “只要太多中国人搬到一个地方,外国人都搬走。” 这个我在国外深有体会。

一个悲哀的例子,在国外大学,没有外国人愿意跟中国人做室友。我开头不明白,因为我都是一个人住,或者和女朋友住。直到我需要找室友的时候,才发现外国同学看我名字是中国的,就没有下文了。不得不找了中国室友,才深有体会。换了两个室友,都非常闹心。

直到最后遇到一个台湾人,才好了。人品正直,有理想,有情怀,有品味,能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且教会我很多道理。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芬兰民族音乐”。花了十多年时间研究,虽然生活清贫,却乐此不疲。今天的大陆,还有谁能做这种事情?

在美国读书,去其它国家旅游,初次见面的外国人常会对我说:“原来你是中国人?我以为你是日本人。” 我听了,不知是该欣慰还是悲哀。他们没好告诉我的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有礼貌,我走路不是大摇大摆“土豪”的样子,我尊重其他人,不打扰其他人,所以我像日本人。悲哀。


豪宅

日本人从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本来就大大早于中国,而且学得比中国彻底而地道。日本人的下水道,是从伦敦和巴黎学来的,请了外国专家设计的。中国到现在也没有那样的下水道工程。别提下水道了。上海的“豪宅小区”,质量还不如日本的下水道呢。

我总是惊讶,那么多的中国人出国旅游,那么多的政府官员,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出国考察,居然什么都没学到。有人自称在伦敦待了几年,看过了巴黎,悉尼,东京…… 可是居然还说上海某些缺乏真正品质的小区是“豪宅”。那材质,做工,设计,物业人员的素质,都很差劲。作为地产公司看国外项目的人,却看不出来,硬要说那是“豪宅”。

你说这太普通了,也能叫豪宅吗?回答是:“你别买不起就说别人不好!” “大家都说这是豪宅!” 眼光如此,贵就是好,虚荣代替了品质,思考主要靠「大家都说」,难怪什么好东西都没学过来。


奢侈品

中国人自以为有点钱,就开始崇拜所谓“奢侈品”,没钱的砸锅卖铁也要买个 LV,就为了别人看得起自己。我不喜欢用“奢侈品”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隐含了心理上的膜拜。这东西是个皮具就叫“皮具”,是个衣服就叫“服装”。怎么叫“奢侈品”呢?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虚荣心。这些东西标价贵,本来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偏要买来显示自己,当然就觉得“奢侈”了。

中国人有一种心理,总是觉得价格贵就是好,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看的不是物品的内在品质和美感。有些人会被价格吓倒,以至于产生恐惧感。有些人去逛 LV,爱马仕之类的店,总要看看自己穿的什么衣服,是不是够“等级”,甚至会说:“我今天穿着运动装,怕被保安赶出来。” 进了这种店,他们心中忽然失去了“顾客就是上帝”这种天经地义的观念,生怕店员瞧不起自己,怀疑自己买不起了。他们不再是上帝,而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

是的,有些东西标价很贵,可是事实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标任何价格。有些价格高是有理由的,有些是没理由的,有些很贵的东西可以一般般或者很不好。有些物品,很贵的和一般价格的,效果差别不大。东西就是东西,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我虽然不富有,可是我从来不担心去逛这种店,而且我就是上帝。我看的是内在品质,而不是价格。有些东西我买得起,但我发现有个便宜的同类产品居然更好,那我当然就选择更好的那个了。

我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结果一问价格,心想我是不会花这么多钱买这个的。我就说:“太贵了。是什么原因这么贵?” 我很乐意知道它有哪里好,值得我欣赏的,也许我以后会买呢?我从来也不担心别人认为我“买不起”。该担心的是店员,他们应该让我觉得这个东西值得买,即使现在不买,将来也可能会买。可是很多人不敢说“太贵了”这句话,生怕别人觉得自己穷了。

上海是奢侈品的重要卖场,各大品牌都喜欢来上海办展。只要 LV 香奈儿之类的办展,大家排着长队去看。实话说,好些展我都是去看过的。我看过香奈儿的展,我尊重有美感,高品质的事物,只是我不膜拜它们。可是去了我发现,我是那里少数真正在了解 Coco Chanel 女士的创业历史,认真在看那个纪录片的人。挎着香奈儿包包的女孩们,光是去拍照,拍了就走,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Chanel 女士也许真的是一个优雅的人吧,可是买她产品的人们,有多少能获得同样的内在品质?

经济允许的情况下,用这些东西没什么不好,可是很多人拎着 LV 穿着香奈儿,却打着肮脏的出租车,住着破房子,这就不对了。上海的出租车里面能有多脏多破?就像你家厨房一年没打扫。各种陈年污垢,门把手上还有不知放了多久的瓜子壳和用过的卫生纸。多少年的车了,也不保养维修,都快散架了,开起来窗户哗啦啦的响,还在继续拉客。用“龌龊”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态度还差,居然还能营业。

在上海打车,只有“滴滴专车”还可以,至少是干净的,司机是有礼貌的。“滴滴快车”呢?车特别窄,但还凑合,但是司机不行,经常遇到素质很差的。所以对于我来说,“专车”是必须的。不是我太讲究,而是作为一个人类的基本需求,没办法。可是很多人为了省钱,都舍不得打专车。省下来的钱拿来做什么呢?买奢侈品!叫个好点的车也就多几十块钱,你需要让自己坐出租车难受多少次,才能省下一个名牌包的钱?

这就是很多中国人所谓的“生活品质”。他们的生活是演给别人看,跟人攀比,让别人羡慕的,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舒服。外人看不见的地方,一律俭省。对待外人像皇上,对待自己像奴仆。对自己如此苛刻的人,要是成了城市的建设者,苛刻的就不光是自己了。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城市远景光鲜亮丽,转过一道弯,角落里就是各种破烂。

还是恳请上海市提高一下出租车质量吧,严重影响城市的国际形象。哪个自称“国际大都会”的城市,出租车有这么差的?深圳小渔村的出租车都要好很多。如果出租车够好,滴滴根本就是一个伪需求。叫了滴滴车,必须花时间等它来,还不如路边招呼出租车,随到随走。而且,很多国际友人是没有滴滴 app 的。

日本人和韩国人热爱高品质的事物,他们当然也知道 LV 和爱马仕是好东西,所以他们自己做那些东西。韩国人穿的都好看,可是却不怎么在乎大牌,因为人家自己会设计那些东西,有品味。遍街都是韩国车,难得看见一辆进口的。出租车非常干净,司机很专业,随便叫一辆都比滴滴专车好。中国人呢?只会买。勒紧裤腰带,让自己各种不爽也要买,还受宠若惊的样子。


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中国人说到车,那可是很当回事,把车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世界上最膜拜这东西的民族,可能就是中国了。不但国内的中国人很在乎车,国外的也一样。当说到:“我的是一辆奔驰……” 语气忽然就严肃了。显然,“奔驰”二字与其他事物有不一样的意味。我还见过有人开着一辆很贵的保时捷,家里却跟我家 80,90 年代的装修一样,各种俭省,什么舒服的设施都没有。车开出去别人看得见,可是家里很破,没人知道!

不要弄错了,我不回避好车,只是它们在我心目中没有特殊的地位。实际上我很尊重奔驰公司,我认为他们是工业设计的楷模,我不止一次的赞扬奔驰的合理设计和稳重作风。当宝马都开始搞“自动驾驶”之类噱头的时候,奔驰稳稳保持着自己的踏实作风,没有跟风。我的一个朋友是做自动驾驶的。他告诉我,最近的“自动驾驶大会”,好多公司都来了,Tesla,宝马都来了,唯独没有奔驰。

老实说,奔驰公司要是给我一个职位,我会考虑的。

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个德国来的同事,因为我们都养猫,所以很聊得来。他告诉我,在德国,奔驰是烂大街的,根本不被认为是“豪华车”。出租车,拉货的卡车,什么都是奔驰的。我以前经常开女朋友的奔驰,发现各种设计合理,所以我知道那是个好东西。奔驰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大众化的,但很靠谱的选择。

每当国内朋友问我该买什么车,我都说:“奔驰吧。” 可是这时候,有些人就会说:“奔驰够档次吗?我在考虑保时捷呢。” 另外一些人会说:“不要了,我又不跟人攀比。” 他们不明白,在我心里,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我是真的觉得好,才这么说的。可是国内风气如此,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管你怎么回答都有人说闲话,所以我都不想聊关于车的话题。

再说我的德国同事吧。他以前有一辆奥迪 RS6,里面有一个 V10 的兰博基尼发动机。很旧了,很费油,确实跑得很快就是。有一天他把那车卖了,换了一辆雪佛兰 Volt 电动车,油门慢的跟什么似的。每天开心的不得了,说好环保,好省油啊!车对于一些人只是一个工具,一个玩具,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虚荣心太厉害了。

连印度人都不像中国人这样崇拜车。我在 IU 的时候有个师兄是印度人。当时我正要学车考驾照,想找他教我开车。他说:“不好意思,我的驾照被吊销了,没法教你。不过我那里还有一辆旧车,你不嫌弃就拿去学车吧。” 我心想印度人的“旧车”,那该有多破啊,算了。结果买了个旧车,找了其他人教我开车。等我去这个印度师兄家做客的时候,一起路过车库,才看到里面是一辆宝马,而且一点都不破。

不过这个印度人也会炫耀一些事情。有一天,他在 Facebook 发了一个图,那是他刚刚拿到的飞行员驾照。他的朋友幽默的评论说:“恭喜 James!哪天你的计算机行当干不下去了,还可以去开飞机挣钱!”

我回国就没打算过开车,我连中国驾照都没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脏乱吵”的地方,路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电动车乱窜,行人乱穿马路,其他车在路口跟你挤,停车的地方不好找,或者很窄很脏很乱,怎么办?每次打车都觉得危机四伏了,还自己开,别想了。在美国开车不小心擦一下,互相抄个保险拍个照,回头找保险公司就行了。在中国,都怕对方一回头就不认账,只轻轻擦一下,你们就在那等着交警来吧,一小时两小时的等着。

所以对自己好一点,我就不打算开车了。可是刚回国就有人对我说:“你买个车吧。在中国,车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还有别的意义。” 现在我明白了,可是我仍然不想开车,因为我的神经和身体,比车能给我带来的虚荣,贵重太多了。我不在乎那些我不在乎的人怎么想。


人的价值

这就是虚荣的人,和真正热爱生活品质的人的差别。虚荣的人让别人以为自己过得好,其实背地里可以过得很惨。这就是“虚荣”里的“虚”字的含义,是虚假的。热爱生活品质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完全是为了自己真正过得好,他们在乎的是“荣”。在乎没有“虚”字的“荣”,没什么不好,而且是值得鼓励的。

很多中国人的自身价值低于他们穿的衣服,他们开的车,所以必须依靠这类大牌来撑起自己的自信。他们是物质的奴隶,离开了这些物,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他们为了奢侈品,为了车,不惜折磨自己,给人廉价打长工。他们不明白,人的价值是远远高于这些物质的。物质是为人服务,而不是拿来膜拜的。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先进国家的差别。

中国人观念不仅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西方,还落后于一些我们以为穷的国家。在美国的时候,我有一个很美的女同事,是哈萨克斯坦人。她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拿着自己民族的绣花手袋,可是总能搭配得赏心悦目。人非常美,仪态高贵,心神宁静,典雅从容,俨然就是一个公主。有趣的是,这个公主还会写代码。她在德国读的大学,所以经常跟我讲,德国有哪些地方比美国先进。不久,她成了我最聊得来的朋友。

我有次开玩笑说:“哎,可惜你已经结婚了。你们国家的女孩子都这么美吗?我想去哈萨克斯坦。” 她笑了,说:“是的,光我们家就四姐妹呢!可是我们不欢迎中国人 :) ” 接着又说:“以前俄国人占领了我们。他们只知道工作,工作,工作。后来他们终于走了。中国人跟他们差不多。”

这就是一个我们以为“跑马溜溜山上”的国家,出产如此优雅,高贵而有思想的人。

一次又一次,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人教育着我: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物质。可是回国来才发现,国人的价值观是反过来的。


颜色

发出关于学画画的微博之后,居然真有艺术家来联系我,愿意跟我探讨艺术的教学。我非常高兴。

其实,我觉得中国非常缺乏艺术的思维,社会的审美能力急需提高。看看中国的城市,比较一下韩国和日本,就知道有着天壤之别。不止在于材质和做工,而且在于设计和颜色。

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遍街招牌和横幅上的“中国红”。我知道大家爱国旗的中国红,但是这种红色用在了太多的地方,包括商店的招牌,公司的招牌,甚至各种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菜单。各种纯度过高的色彩,使得中国城市显得没有艺术感,俗气。

大量的红色招牌存在,不是因为人们爱国,而是因为不动脑子。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只要招牌是个显眼的颜色就行,那缺省就是红色了。你要哪种红色?斩男色还是姨妈色?什么?红色就是红色啊,大红色。海报,大红色。横幅,大红色。灯箱,大红色…… 很多企业设计者没有颜色意识,结果还把招牌打到香港维多利亚湾去了。红色招牌越来越多,夜景里那一大片红色,真不大好看。

日本国旗上也有红色,可是你看日本城市多少地方有这个颜色?韩国人似乎对于颜色更加在意。其它国家街道上的线,要么是白的,要么是黄的,那种黄色真的不怎么好看。可是韩国街道上不止有好看的黄色和白色,还有调配很好的淡紫色,甚至粉色的线…… 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颜色。

话说,中国人民古代的时候颜色品味可没这么差。你去看看国画大师的真迹就知道,都是非常淡雅的色彩。

要改善中国的城市,可以从色彩入手,培养小孩子对色彩的品味。城市建设部门应该聘请专业艺术家,设计师,邀请外国艺术专家做设计顾问。


学习的重要性

中国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全盘西化”,不适合“中国国情”。可是别人却把自己的传统保留的好好的,甚至把中国传过去的唐代文化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日本保留的李白的「静夜思」居然才是原版。从小背诵的“床前明月光”,居然是后人篡改过的。

所以所谓“中国国情”,是借口。穷,也是借口。时间不够,发展晚了,都是借口。人有问题,才是真的。总以为时间能解决问题,不下功夫去改善自己,恐怕永远都没法达到真正的文明。

中国是西方东西没学到,自己的传统还乱扔,做表面文章大于实质,以至于到了今天,虚荣,浮夸,智商税满天飞。许多年来,中国对世界文化和技术有什么贡献?她教会了我什么?小时候有记忆的动画片和音乐,哪一个是中国出品的?爱擦地板爱思考的一休,为了正义不惜生命的圣斗士星矢…… 连张学友的歌大部分都是翻唱玉置浩二的。

好好想想,认真体会。看看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体会一下 1905 年的日本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谈论着什么样的话题。我不是说日本就是完美的,但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乐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民族,值得我们的尊敬。

承认自己的缺点,虚心学习,才是正道。

分享

码中人
作者
码中人
Web Devel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