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  ☕ 4 分钟

《娱乐至死》是一本畅销全球30年的著作,它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是全球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探讨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沉溺在现代媒介制造的愉悦中,不可自拔,这不仅会让我们丧失严肃思考的能力,更有可能造成人类文化的消亡。

第一,媒介是怎么把我们一步步带向娱乐的?

1.什么是“娱乐至死”?

一句话总结,就是现代媒介制造的愉悦感,将会埋葬人类文化。

2.“娱乐至死”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在印刷机时代,人们把看书当作是有仪式感的事,要洗手、点灯、正襟危坐。总之,阅读是严肃的。而且铅字的有序排版,也会锻炼人对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这帮人们形成了严肃、理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随着电报和摄影的出现,碎片化信息打破了这种理性社会。

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信息-行动比”。

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促成人们采取某种行动。但电报的出现却打破了“信息-行动比”的平衡。它使得信息能够穿透空间障碍,传递得更快、更广了,但也与你无关了。人们失去了社会活动的参与感,信息开始使公共话语变得无聊又无能。

电报在形式上又是碎片化的。这个特性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弄得七零八碎。电报式的信息不需要、也容不得人们去思考和理解,信息背后究竟有哪些背景知识和言外之意。

在电报发明的同时,摄影技术也进步了,它同样有碎片化、与自己无关的特点,而且它还给这种碎片化信息赋予了视觉享受。

当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既无法让他们有逻辑地思考,又不能对他们的实际行动产生影响的时候,这类信息剩下的唯一用处就只有它的愉悦感和娱乐功能了。而这一娱乐性又在之后的电视时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第二,娱乐是怎么改变我们的?

首先,电视加深了电报和摄影带来的信息碎片化,这是会消灭逻辑与思考的。

其次,电视的天职就是制造愉悦感,不是谁想让它严肃就能严肃得了的。

当电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介,它就会把所有严肃的人类活动都变成以愉悦为宗旨。

作者分析了三个领域的 “娱乐至死”,分别是宗教、政治和教育。

宗教: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宗教节目的主角变成了主持人和嘉宾,上帝只是个配角。这就是宗教被带入电视的后果,电视的力量太强大了,与其说是宗教电视化、不如说是电视的娱乐种类里加入了宗教元素。

政治:电视改变政治,最典型的场景就是竞选辩论。

在亚伯拉罕·林肯的时代,人们可以听7个小时的辩论。那时候的听众习惯于书面语的风格,能理解复杂长句。林肯在辩论中的其中一句话,翻成中文就有一百多字。

反观现在,人们习惯的是“婴儿式”的语言,最好全是短句、夹杂粗口,不用动脑筋。现在的电视竞选,辩论环节已经简化得不能再简化了。双方各有5分钟时间,回答例如“你对中国将采取什么政策”这样的问题,然后他的对手做1分钟的反驳。

教育:作者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总结了三条教育节目的戒律:

  • 第一,绝不能有前提条件,观众观看节目时不需要有知识积累,比如说,你可以教他1+1=2,但不能教他11+21=32;
  • 第二,绝不能令人困惑,不能有任何需要记忆、学习、甚至忍受的东西,否则就意味着低收视率;
  • 第三,要像避开瘟神一样避开阐释,只关注视觉效果和戏剧性。

但是这样一来,如果教育没有积累、没有难题、没有阐释,它变成了什么?只能说是变成了“娱乐”。

第三, 娱乐至死时代结局大预测。

作者认为,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毁灭人们的敌人,不是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更可能是那个满面笑容的人。“老大哥”并没有成天监视我们,而是我们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

如果一个社会,舍弃了严肃的公共生活,周而复始地消耗在肥皂剧、综艺节目和娱乐明星的情变中,他们的文化就已经危在旦夕、在劫难逃。

面对“娱乐至死”的现在和未来,作者认为,劝人们远离现代媒介是不现实的,就像吃惯了糖果的孩子不愿意再吃白米饭一样,人们见识了媒介带来的愉悦感,就不会再回到只能看书的“苦日子”里去了。

他认为,仅有的办法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不断地提醒人们媒介的有限性,警惕媒介的娱乐性会让人们玩物丧志。

分享

码中人
作者
码中人
Web Devel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