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个粗鲁的词流行开来:电子阳痿。
最近在某论坛看到大家谈论这个话题,我也参一脚,聊聊我的看法。
何谓“电子阳痿”?
“阳痿”在医学上是指勃起功能障碍(ED):“持续无法达到或维持勃起以完成满意性生活”。而“电子阳痿”是对该医学术语的泛化,指的是对电子产品(如游戏、数码设备)兴趣减退、提不起兴趣或无法享受其带来的乐趣。
男人消费力不如狗
从消费能力来看,女人>小孩>老人>宠物>男人,这是很多年前流传至今的一个段子。一直以来,男人的消费地位就稳居消费市场价值最底层,商家搞促销优惠活动多数奔着女人孩子去,很少会考虑到男人。
资本如何收割男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铜板,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
如何攻破消费主义最后一片理性净土,让男人们乖乖掏出钱包?还得从男性三大生物性本能入手:竞争、炫耀、征服。简而言之,就叫“雄竞”吧。
所以,体育竞技、赛车、拳击、选美、洗脚按摩、直播打赏、AV、游戏、赌博等行业,都是围绕着男人的生理特征而产生的。
但其中参与人数量最广,最合法,最好操作的项目,就是电子游戏。
消费主义话术
男人自然不喜欢“阳痿”这个词,所以消费主义就利用这个心理,给男人们制造了一个“电子阳痿”的概念。
消费主义通过制造符号化需求刺激消费。将“性功能”与“电子产品使用体验”强行类比,暗示用户对电子产品的兴趣减退是一种“功能障碍”,需通过购买新设备、订阅服务或升级体验来解决。这种策略将正常的使用疲劳或兴趣转移包装为“疾病”,进而催生消费需求。
现在大家都在使用和讨论这个话题,这个话术是非常成功无疑。
不止于话术
维特斯根坦在其著作《逻辑哲学论》说过:“被操控的语言,会扭曲思想”。
举个例子,前几天的热点新闻: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事件。网民在谈论、媒体在报导这件时,用的都是“开盒”这个词。而恰恰是这个无褒无贬的中性的词汇,彻底掩盖了“人肉探索” + “网络暴力”的犯罪本质 。
而“电子阳痿”这个词,也有类似的功用。
“电子阳痿”不仅仅是消费主义造词的成功案例,更是对沉迷电子游戏的恶劣影响的一种消弭。
现在的家长,最头疼最提防的事情,就是小孩沉迷电子游戏。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来看,从来也没有鼓励大玩特玩电子游戏的。
现在玩电子游戏的主力军是青少年和大学生。这两大群体拥有玩电子游戏最主要的条件:时间和精力。
等到他们长大、工作进入社会了,自然而然就会对电子游戏失去兴趣或分道扬镳。
所以说,电子游戏并非不可或缺。相反,过度沉迷其中对身体和心理都是有害的。
因时制宜
前段时间短视频流行一个段子,不知你有没有刷到:男生的顶级遗憾是,当你拥有了一台高配置电脑,却不爱玩游戏了。
个人随着成长的脚步,兴趣爱好也会随之改变。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从前爱玩游戏的你,现在没兴趣了。原因可能林林总总。但不管怎么样,这都不是“阳痿”。
你小时候非常喜欢看天线宝宝,长大照样叫不出这4个小可爱的名字。
我们常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
这不是什么坏事,不要有心理负担。
我承认,电子游戏非常好玩。但比电子游戏更好玩的东西还有很多。
毕竟,消费主义陷阱不仅发明“电子阳痿”,还有千千万万别的话术。比如:“穷玩车,富玩表,屌丝玩电脑”。
所以,我们不玩电脑游戏,还能摆脱“屌丝”的身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