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视频看到一个关于战国时期工匠的故事。
公元前3世纪,秦国修建褒斜栈道(连通关中与巴蜀)。一名工匠在悬崖作业时不慎坠入深涧,弥留之际以石片在岩壁刻字。遗言内容:“郿县工隶臣稷,失足堕此。若后人得吾骨,请告家:稷未偷懒,酬钱勿扣,弟可娶妇。”两百年后的汉代,采药人发现骸骨与刻字。官府按刻文地址寻至郿县,发现其家族仍在,遂将拖欠两世纪的工钱交付其侄孙。
这种不消说,一看行文风格就知道是后人杜撰的。漏洞百出,逻辑混乱。比如:
-
遗言文体疑点:战国时期民间刻字多用篆书,内容简略(如器物铭文)。故事中口语化且情感丰富的遗言(如“弟可娶妇”),更接近后世话本风格,而非战国文书习惯。
-
“弥留之际刻字” 的可行性:从实际情况看,工匠坠入深涧后 “弥留之际”,很难有体力和工具(石片)在坚硬岩壁上刻写完整文字。目前战国时期的石刻多为官方纪功、祭祀类(如石鼓文)或器物铭文,尚无个人遇难时刻写遗言的考古实例。
-
“酬钱” 与秦代隶臣制度矛盾:秦代的 “隶臣” 属于官府依附人口(类似奴隶),其劳动以服劳役为主,报酬多为基本口粮(衣食),而非 “酬钱”(货币工资)。秦简中从未提及隶臣有 “工钱”,“酬钱勿扣” 的表述不符合秦代制度。
- 隶臣妾_百度百科
- 隶臣妾,是指因本人犯罪,或被俘,或亲属连坐充作官奴婢(官婢)者,男的称隶臣,女的称隶妾。秦时隶臣妾,为终身徒刑,但有赎免办法。至汉文帝除肉刑时,才对隶臣妾定有刑期。但也只限于因本人犯罪而为隶臣妾者。
-
“两百年后官府追讨工钱” 的不合理性:
- 秦国在公元前 221 年统一中国,汉代建立于公元前 202 年,两百年间经历秦末战乱、人口大规模迁徙,家族 “两百年仍在原地” 的可能性极低(秦代户籍制度虽严,但战乱中难以维系)。
- 汉代官府对秦代旧债(尤其涉及刑徒的 “工钱”)并无追溯制度,且秦代与汉代的财政、户籍体系完全独立,“交付拖欠两世纪工钱” 缺乏制度依据。
-
无文献与考古佐证:目前所有关于褒斜栈道的考古报告(如陕西考古研究院的调查)均未提及此类骸骨或刻字;《史记》《汉书》等汉代文献也无相关记载,故事核心情节缺乏任何实物或文字证据。
西史辩伪
最近西史辩伪的话题火爆,6月27日晚上,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栏目,播出《解开‘伪史论’的荒诞面具》,节目邀请了两位嘉宾:戎先生(犬戎的戎)和李女士(李泓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原副社长)。
其中李女士抛出两个观点:
- 相信西方伪史论信徒都是低学历。
- 西方伪史论最大的危害是否定改革开放。
西方伪史论否定改革开放?存在什么关联?中国人不能文化有自信吗_李女士_文物_学历
这两个观点,也可以说两顶帽子,扣得是相当的大。但其实空有观点,却没有任何实证支持。完全不是学术讨论的态度。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984》里面的一句话“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过去。“过去的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
从15世纪末西方殖民扩张开始,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殖民帝国,历史书写的主导权逐渐落入西方人手中。西方人对非西方国家的历史往往带有偏见和歧视,甚至篡改历史以符合自己的叙事。
现在,西方的话语霸权已经被打破,西史辩伪的风潮正在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媒体开始揭露西方伪史论的荒诞和谬误,重新审视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小结
不问东西,只要是假的历史,我们都要辩伪。我们在揭露西方伪史论的同时,也要谨防内部的造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