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学习的方法:一位诺贝尔获得者的人生忠告》读书笔记

 ·  ☕ 13 分钟

《学习的方法》读书笔记

《学习的方法》这本书不是很厚,除掉前言与后面附录(作者的学者生涯),正文大约160页,1小时可以轻松的读完。当然,你也可以花10分钟读这个笔记,这样就帮你节约50分钟。

书名《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很贴切,应该叫《研究的方法》。有志于做科学研究的都应该读一读,同时也适用于所有阶段的学生。

这本书行文简洁,有大学者之风。书中给出忠告,也非常直白且易于理解。

这本书还有个特点,是作者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情怀,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来强调爱国情怀。他强调,爱国情怀可以让人产生特别的专注,激发科学灵感。

学习方法: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

《学习的方法: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

《学习方法: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传世之作,该书在100多年前出版时曾轰动西班牙,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至今,在很多国家被列为大学生、青年学者的必读书籍。卡哈尔将他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心得以及在大学执教所作的思考进行总结成此书,希望帮助刚刚迈入科学研究大门的年轻人建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前言

为将本书加以普遍化,使其适应各国不同读者的习惯,主要把原文中某些已经过时的情绪和爱国主义的宣泄尽量删去

但是,我再次重申,任何强迫我对本书做出某种修改的想法都不会实现,因为本书是我为西班牙而写,它是属于西班牙的。

引言

撇开那些为公众广为接受的原则不谈,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的100年里,自然科学领域已经完全放弃了亚里士多德式的(Aristotelian)观点,即对直觉观、灵感论与独断论的推崇。

如今,谁若再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只能引起旁观者的两种感觉——惋惜与同情,后者的产生是因为思考者愚蠢地将大好才华用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前者的产生则是因为这种方式浪费了思考者本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决定论的产生及其包含的种种限定,可能使哲学在人们眼中变成一门专横独断的学问。

李比希(Liebig)在他著名的《学术论文集》(Academic Discourse)中的看法更是尖锐,他认为培根在科学方面的见识极为浅薄,吹捧培根的科学著作的人都是些不懂自然科学的法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其他与自然科学毫不相关之辈,实际上他写的东西无法给人任何研究发现方面的启发。

另外,直接阅读伽利略(Galileo)、开普勒(Kepler)、牛顿(Newton)、拉瓦锡(Lavoisier)、若弗鲁瓦·圣-伊莱尔(Geoffroy Saint-Hilaire)、法拉第(Faraday)、安培(Ampere)、贝尔纳、巴斯德(Pasteur)、魏尔肖(Virchow)和李比希等伟大的科学先驱的著作也不失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本书的建议是,要更注重精神层面而相对较少强调智力因素,因为我坚信,前者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后者是一样的,这也符合帕约(Payot)的看法,并且,我认为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方面的卓越成就,都是巨大的热情和伟大的想法相辅相成的产物。

全书共分七章。我会在第一章尽力阐明怎样避免新手常犯的一些错误,比如产生某些偏见和做出草率的判断,因为这些问题会破坏取得研究成果所必须拥有的自信。第二章,我将讨论那些研究中应该体现出来的道德价值——它们相当于意志力的兴奋剂。第三章,我将指出某些必须克服的意志力和判断力方面的缺陷。第四章,我会探讨怎样的社会环境对科学工作有所助益,同时谈及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第五章,我将概述如何给研究做计划以及如何实施(建立在观察→解释或者假设→证明的基础上)。第六章,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撰写科学论文。最后,第七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研究者作为教师所应考虑到的道德责任。

第一章 新手的四个认知陷阱

衡量一个人的勇气大小只有两个基准点:征服困难或被困难征服,过分谦逊只会使人逃避战斗,犹豫退缩的行为则实在可耻。

我们仍要记住:天才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发现与那些尚未发现的事实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每个人早已从自然那里获得了一笔用之不竭的财富,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嫉妒我们的前辈,或者像亚历山大(Alexander)大帝那样,在其父菲利普(Philip)多次征战胜利之后埋怨他:“我的父亲是不打算留一些地方等我去征服了!”

新手不但不能在权威面前自惭形秽,还必须明白一点——根据一条残酷但不可避免的法则——只有敢于质疑和反驳权威,自己的研究生涯才会得以前进。后起之秀通过批驳和削弱历史上或者同时代的前辈提出过的理论,从而在科学探索领域赢得一席之地的事例屡见不鲜。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有许多,例如伽利略驳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重力观、哥白尼(Copernicus)打破托勒密(Ptolemy)提出的宇宙体系论、拉瓦锡推翻施塔尔(Stahl)的燃素说,以及魏尔肖反驳施旺(Schwann)、施莱登(Schleiden)和罗班(Robin)三人主张的自然发生论等。

有所建树的研究者的科学生涯通常有两个显著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存在一个致力于消除前人错误、阐明新的研究结果的多产时期,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阶段则是学术思想的成熟期(这段时期不必非得是研究者的老年时期),这时研究者的科研效率处于衰退状态,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酝酿的一些假想以及身为科学前辈散发出的父亲般的影响力成为他们反击新手挑战的武器。

纵观历史,各行各业的伟大人物都是从容不迫地在新的一代崛起之前做出成就并且享受自己的荣誉。卢梭(Rousseau)的这句话尽管犀利但却实在:“所谓智者,从来都是宁肯相信自己创造出的谎言,也不接受别人发现的真理。”

用新的研究去证明权威们不准确的说法永远是展开名副其实的科学工作的绝佳途径。

陷阱二 最重要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

这种言论通常是用貌似谦逊的态度来掩饰说话人的好逸恶劳。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过这样的现象,当时笛卡尔、帕斯卡(Pascal)、伽利略、培根、玻意耳(Boyle)、牛顿以及西班牙科学家桑切斯(Sanchez)等人相继用明确的证据揭示了前人的错误,使人们得以相信古希腊人非但没有穷尽探究科学领域的秘密,而且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与理解也极为有限。

我仅举一个例子,伟大的德国生物学家科赫(Koch)在基本的苯胺染料中加入了少量的碱,从而发现了结核菌——揭示了结核病的病原。而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病理学家也仍然无法控制这种疾病。

总之,科学领域不存在所谓的小事,貌似小问题的事物必定是尚未被人理解的大问题。从没有什么不值得聪明人劳心费力的细枝末节,只有其智力不足以彻底参详微小世界的研究者。自然界是一部运转协调的巨大“机器”,它所有的部件,包括看上去只是起到“次要作用”的部分,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功能性整体。思考这部“大机器”的时候,肤浅的人武断地把它分割成若干小块,给它们贴上“主要”与“次要”的标签,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却喜欢把自然看作分别由他们理解的和不甚理解的事物组成的整体,而不会单凭事物的体积大小或者用处多寡妄下定论。因为无人可以准确预知事物在未来会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

陷阱三 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另一个需要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去消除的思想误区是“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那条人为制造的界限。人们往往重视后者而轻视前者,其实它们之间所谓“泾渭分明”的差异是根本不存在的。

不明就里的人看不到工厂和实验室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就像溪流与它的源头密切相连一样。

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厂与实验室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科学家自己(或者以个人身份,或者通过某个开发公司)亲自指导科研成果应用于实业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种联合方式在德国、瑞士和法国那些苯胺染料工厂里面比较常见,这也是这些国家的工业最为盈利的原因之一。这些事实是如此为人熟知,甚至都没有举例说明的必要。但是,我希望在此列举一下最近[3]出现的两项非常重要的进步。其中一项是精密透镜(用于显微照相、摄影和天文学)制造业归入大工业生产的范围。这种透镜是德国耶拿(Jena)的阿贝(Abbé)教授通过精密复杂的光学处理工作加工创造出来的,它使普鲁士(Prussia)得以独自垄断这项价值巨大、获得整个世界支持的技术。[5]另一项是治疗血清的生产。它的制造技术诞生于柏林,成熟完善于巴黎,贝林(Behring)和鲁(Roux)作为血清治疗法的发明者,理所当然地拥有这项技术的控制权。

所有的科学创造都是按照类似的方式产生的,人们通过观察和鉴别得到各种信息,然后把知识传给后来者,虽然有时某些不那么幸运的研究者付出了大量努力,还是没有等到收获成果的时候,这就需要后人去给他的理论“施肥”,使其理论得到营养直到成熟。

陷阱四 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如果你在付出一定的耐心和努力之后,得出了与这些方法的原创者发表出来的结论相一致的结果,从而充分地享受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当你没有经过任何人的指导,独立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时,这种喜悦感会更强烈。这些都足以说明你是能胜任实验室工作的。

如果你得到的结果与文献中的结论相似,如果你对那些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的看法与著名的权威人士一致,如果你成功地避免了某些研究者常犯的典型错误,那么请放下自己作为新手的羞涩,勇敢地摘取科学的果实吧

某种能力天生的缺乏,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进行补偿。勤奋能够替代才能,甚至创造才能。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实现。当然,要尽早开始自我训练,不要等到自己大脑神经细胞可塑性退化的时候才去努力。阅读和思考大师的名著能够使你学到很多宝贵的技巧,还能带你透过结论窥见作者的洞察力,了解其指导原则甚至做事的风格。

我本人甚至认为,思维缓慢的大脑更适合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它的持久力更强,而这不过是大脑功能的一种常见的自我平衡罢了。

正确的做法是先集中精力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再转到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解决不同的问题),尽管后面的工作可能会影响前面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 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精神素养

一头扎进书本却长久保持沉默的人最为不幸,对书中内容的极度崇拜把他本人的个性吸干殆尽,像乌云一样遮蔽他的理解事物的双眼,使其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未经证明的假设,无视亟待用真理辨明的问题。

许多杰出人物的学生还是经常不惜耗费精力与才华捍卫老师的错误,而不是运用它们解决新的问题。

持久的专注力

现在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出资运行的常规性、专业性的工作,研究者不可能再额外延长出太多时间集中考虑某一个问题,因此他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之前对自然界产生好奇的人可以离群索居平静地从事研究,丝毫不用担心对手搅乱自己的苦思冥想,美好往昔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的研究工作紧张而匆忙。

布丰说得十分坦率:“天才就是依靠耐心而臻于极致。”有人问他是怎样功成名就的,其回答是“40年的伏案工作”。最后再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的天才迈尔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到这个问题上去了。

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和教授们只会找理由为自己的懒惰辩解,或是做出一副谦虚的样子,或是埋怨条件太差,要么就是承认自己的能力低人一等。

另外,许多名人写自传时都是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完全呈现给读者,让人精神一振,他们在自传中展示了自己的弱点与热情、失误与胜利。读完这些使人心中充满希望的作品之后,你也许会兴奋地喊起来:“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到!”

献身真理与渴望荣耀

无论如何,真诚的学者必然是一个真正的人,会尽其最大努力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不管何时何地,在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身上都存在这种感情,正是这样的爱指引我们人类由现在走向未来。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学者的使命并非使其想法适应社会,而是使社会按照他的设想来发展。

对获取名誉来说,最高的成就莫过于得到那些少有的天才或者伟人的认可。

开普勒在《世界的和谐》(Harmonices mundi)一书最后那些著名的句子中也表现出了心灵的高贵与充溢的感情,发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最后一条值得纪念的定律后,他满怀喜悦、不无感慨地写道:“骰子已经掷出,就这样吧!我的书已经完成了,无论现在还是后世,我想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些读者。难道上帝不是等待了6000年的时间,才选中我来成为他的杰作的发现者和诠释者吗?”

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可以让人产生特别的专注,激发科学灵感。

有人说“科学无国界”,此话不假。不过,巴斯德也曾经在一个正式的场合回应别人:“科学家各有国籍。”成功的科学家不仅属于全人类,还属于某个为他的才能感到骄傲的民族,属于某个因他的成功而受到尊敬的国家,属于某片把他视为自己的土壤中结出的硕果的土地。

贝尔(Bayle)曾经切中要害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不是从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的,而是来自内心的情感。”在这些情感之中,爱国情怀曾在历史上写下最辉煌的篇章。至于这种种感情是否公正合理,或者是否揭示出某种原始和野蛮的人性,已经不再重要。作为激励思想的因素,我们只能严格按其造成的结果评判它们,或者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按照实用主义的标准去评判。

对科学创造的爱好

倭铿就此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话:“行动将我们个人化了,让我们感觉自己是君王般的创造者,享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拥有无限力量的喜悦。”

嗜书狂和夸夸其谈者

这种疾病的症状包括:妄想变成一本活的百科全书;掌握了很多种语言,但有些完全没用;热衷订阅最高水平的专业期刊;书店中,最新出版的书刚刚上架,就被他一扫而空;一丝不苟地学习必须知道的所有知识,特别是那些很少有人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要求他写点东西,就会变得出奇的懒惰;极端反感研讨会和实验课。

“你是否读过某某和某某的书(某某可以是美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或者某个北欧人的名字)?你熟悉这样和那样的著名理论吗?”还没等人家回答,博学之士就开始用亲切而雄辩的语气,为你详细讲解某些狂野不羁的理论和充满冒险精神的意见,你根本无法把这些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

没人会否认这个事实:知识和行动并重,才算得上有用的人,抱着满腹知识睡大觉的人则相反。

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转化知识;不仅会体验,还得能创造——这就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应遵循的标准。

自大狂

聪明的猎手应该想办法直接杀死猎物,而不是把精力都用在激怒猎物上。

理论家

理论家基本上属于一种乔装成勤奋者的懒人,他下意识地遵循付出最小努力做事的原则,因为主观拼凑理论轻松容易,观察客观现象又累又难。

所以,我们还是首先成为有用的建筑工人,然后再寻找成为建筑师的机会吧!

第四章 有益于科学工作的社会因素

科学工作,人排首位,工具排末位。

哦,惬意的独处,你带我们走上通往独立思想的路途!漫长的冬夜,在私人实验室中度过的时光是多么的令人满足,那时却正是教育中心的实验室关闭的时间!这样的夜晚,思维的束缚解开了,耐心得到增强,观察能力也更加敏锐。我们是多么爱惜自己的实验仪器——每一件小器具都是我们用节省下来的积蓄购买的,它们帮助自己的主人克服了多少浪费和放纵的习惯!出于爱,我们欣赏它们的优点,也了解其缺陷,使用时更加得心应手。它们是忠实的朋友,每当我们有所需要就立刻提供帮助。

婚姻及家庭

原因在于我们的政治家和教育机构忽略了两件事:其一,自称科学家的人不一定真的是科学家;其二,科学发现是人做出来的,而不是科学仪器或者卷帙浩繁的图书馆。

证明

如果我们在骄傲情绪的驱使下找借口拒绝改进,那就应该记住,无论你是否情愿,凭借小聪明永远不会阻挡真理的胜利,我们可能会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切,骄傲的情绪越顽固,得到的惩罚就越严厉。

第七章 研究者如何做老师

独自工作绝对是满足自我成就感的最佳方式,还可以享受安静的环境,不被效仿者和对手所干扰,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个人研究上,在自足和自信的状态下生活——尽管看不到人们的尊敬与热情(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有利条件)。

未来的科学家是一位典型的爱国者,渴望为自己和国家争得荣誉,醉心于创造活动,不关心物质利益和世俗享受,重行动轻言辞且精力充沛。

简而言之,他可以为了实现自己高尚的理想——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科学这片天空中的几颗新星——牺牲一切。

分享

码中人
作者
码中人
Web Devel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