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译文纪实系列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作者是位文学博士,文笔好得不得了。书中记录了她去政府挂职的经历,真实性和故事性都很强。毕竟去政府当官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
虽然是纪实文学,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重。毕竟故事的主线是建图书馆——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仓廪足,然后知礼节。物质上富足了,精神上也不那么沉重。
书中对公共文化服务意义的探讨,对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建图书馆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选书。书末附有作者精选书目,方便大家找到好书。
故事梗概
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一次机会,她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
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
杨素秋接手了“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的主持工作 ,她即将面对重重困难:图书馆选址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两个人。要在6个月内,有限的资金下最大限度地建设好这座区图书馆。
杨素秋认为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为读者选好书是最重要的一环。于是,她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杨素秋为图书馆选出了1万本书目。本书的最后整理了书中提到的经典图书300本左右,中外著名作家130位左右。这些书目和作者都是杨素秋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对图书馆采购、老师推荐书目、社区组织读书都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最终,她用文人的坚守甚至抗争,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
摘录书中内容,题目为自拟。
公共图书馆是书商的“库存倾销处”
我陆续收到书单:大量情感鸡汤书籍和长篇小说,书名软糯可人,共同特征:
书评网站查无此书。
偶有经典作家,恰恰剔除成名作。
偶有经典作品,恰恰绕开优质出版社:《世说新语》——某某日报出版社,《老人与海》——某某旅游出版社。
儿童书籍,完全杜绝国际大奖和畅销绘本,可谓煞费苦心。
还有一些单蹦儿书目,第2辑,第5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我现在明白这些书单是什么名堂,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以及那些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籍,全都塞给了我。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某些图书馆书架被三流书籍占满。因为图书馆是公益场所,不赚钱,塞些“坏”书进来不影响图书馆“业绩”,反而会增加书商利润,于是,图书馆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
中间人又来了,说:“书目去掉百分之四十,总该可以吧?一百多万的百分之四十,才几十万嘛。” 我很想问他:“你代表哪个领导?你说,我开录音键录下来。我凭什么相信你和领导的关系?你让领导亲自给我打电话,我来跟领导解释。”
原来我们的宣传在商人眼里是低效自嗨。
个人与体制的拉扯
第二天就出了事。《贞观》公众号发表了我的文章——《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阅读量六万,大大超过平日数据,编辑部和我都感到意外,读者为什么对一个小小图书馆这么感兴趣?
那天中午别人都在午休,我兴奋得睡不着,抱着手机坐在沙发上,隔两分钟刷新一遍读者留言。他们在评论区欢呼,迫不及待要来馆里看书。政务文章,这么个写法,读者看来是接受的。我正开心,领导急匆匆招我谈话。文章惹了麻烦,政府内部意见不统一——
碑林区区长说文章挺好,市文旅局局长也觉得不错,但另几个处长说我是“胡搞、出风头”。其中一人怒气冲冲打来电话,指出我文章有五个问题:
第一,其他区县不高兴。碑林区图书馆书目被吹噓得那么好,反衬之下,其他区县图书馆难道都是烂书目? (这他妈的是什么话?by me)
第二,专家不高兴。不该在文中指出评审条例的问题。
第三,领导不高兴。文章没有感谢各级领导,过于个人英雄主义。
第四,不该指出馆配潜规则,没有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
第五,万一有负面评论怎么办?这么大的阅读量会造成舆情… …
局长和宁馆陪我去上级单位,队伍浩大以示认错态度诚恳。第一次去,领导正要出门,没有接受我的道歉,直接前往地铁口。局长领着我在后面追赶着赔不是,局长的细高跟鞋追得很费力,领导淡淡地说:“我要进地铁了,以后再说。”第二次去,领导标注出三个问题段落,教导我应该怎么写文章改文章,都是我在高校教写作课没有涉猎过的技法。领导很严肃:“你,政治幼稚,文章表面上没有批评政府,但是对馆配书目提出了你的意见,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攻击政府,葬送你的政治生命和学术生命!”
省、市、区县,各级图书馆负责人走进会场,我跟他们握手打招呼,其中一位没有理我,板着脸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牌。我当时诧异,后来才从别人口中得知,是我那篇文章惹的是非。这位馆长看了文章大怒,因为文章中讲到“馆配书”的折扣是二折左右,优质书折扣是六折左右。而他过去几年买书,向财政局上报的报价单一直是“十折”,也就是原价。他担心财政局的人读了文章会来核实他往年账目。如果他因此遭到审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
武侠小说的衰败
我不太明白武侠为什么会衰败。他说,大概是因为节奏。张无忌跌落山谷多年,慢慢长大,令狐冲拎着破剑在野地上走,这种节奏是农耕社会的。当代读者在职场加班熬夜超载负荷,不愿忍受这样的情节。一个人掉到山谷底下掉了很久都没有改变,这读起来太不爽了。而玄幻小说里面的角色几天就能学会一个新技能,读者随之产生舒服的共振——被人欺负了,我要马上报复马上爽回来。
从“低武”到“高武”,反映出读者耐心的变化。“低武”世界的小李飞刀,一出手刀就在那,似乎是物理学里的零时间。但也有局限性,很难以一敌众。“中武”里的“元神”强大到可以对抗世俗世界。到了“高武”,时空逆转,长生不老,用肉身抵御核武器都很轻松。读者似乎只想快速拖动情节的进度条,把爽点伸到电极下,纵情欢乐。
公文——阅读的重担
读公文是我的必修课,人们也许以为此事苦在严肃枯燥,其实不然,行文的冗余才是阅读的重担。
在同义重复中提取真正的主旨,就像在层层堆积的脂肪中寻找有限的肌肉。写稿者多支出一部分无用功,阅读者再次耗费一部分时间,一重低效叠加另一重低效,
眼前这页纸上,核心要点周围簇拥着大段说辞,段落与段落之间高度相似,互相复制词汇和口号。空浮的意义像浓雾一般升腾起来,包裹着草木房舍,让它们面目模糊。
我得一行一行地扫视,花大力气拧去毛巾的水分,才能获得干货。
套话为什么这样流行?威廉·津瑟在《写作法宝》中说:“管理者一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没人再去向他指出简单陈述句之美。
我承认,“不懂文字之美”也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故弄玄虚”恐怕是更深层的心理需求,越玄虚,越没有破绽,就越安全。
有关这一点,影评人梅雪风说得很清楚:“套话的核心要义就是不负责任,所以不敢指向任何实际的问题,永远都只是在言语自己的迷宫里自我繁殖,用一种铿锵有力的空转作为行动的证明。”
我从他的文字想到自己从前和社会的脱离,高校里的人得多出来走走,才能避免纸上研究落后于实地发展。
流于形式的文青要不得
其实世上没有什么精神生活不被引导、诱导或误导,尤其对那种打着“自由阅读”“独立思考”旗号的引导,要警惕。
玩豆瓣的大都是爱读书的文青,热爱风雅,很想做一些不合主流的思考,自然或刻意地表现自己的卓尔不群和批判精神。但其实呢,他们的书架构成往往非常相似,
我说这些并没有打击年轻人读书热情的意思,但很想告诉人们,阅读并不是想象中坐在漂亮台灯下品着咖啡就可以实现的精神自由,而是一件苦事和险事,也很容易被一些‘看不见的手’操纵。
刚刚留校任教时,面对前辈和领导,陈越总感觉隔着点什么。“你们在说大人的事。我是小孩,我不掺和你们。”这种心理一直延续至今,他笑:“可是我现在都是个老头了,总不能跟别人说‘我是小孩’。
一些人文反思
如果我的野心大过了同情心,我就失去了灵魂。
宋璐相信,一个事件不是孤立的,最好能在照片中呈现这个事件和环境和历史的横纵关系。
摄影师很多,有人就是干活而已。但自己手底下不能出来随便的照片,那是对技艺的荒废。
心动才是最剧烈的“运动”。如果观看是种呐喊,我已破了喉咙。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说人与人就像宇宙间散落的文字,碰巧相逢,连缀成词句和诗歌。
斯宾诺莎的语句:“人的身体具有与其他物体共同的东西愈多,则人的心灵能认识的事物也将愈多。”
btw,我这个标题真是越来越离谱了,求求大家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我知道你们还在看,我就放心了。